每個選擇背後,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理由。這篇文章,我想分享我為什麼選擇 BLW,而這不只是育兒方式,而是關於孩子一輩子的健康基礎。
我的選擇背後,是一段健康預防之路
作為一位從傳統餐食轉向 BLW 的媽媽,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勇敢。真正讓我下定決心的,是對孩子「咀嚼能力」、「頭頸顏面發育」以及「長期健康」的關注。這些觀察不只是源自我對醫學的認識,也來自我自身的經驗。
我的成長經驗,成為警訊
我自己就是口呼吸、暴牙與打呼的受害者。從小鼻塞、黑眼圈,大學時期花了 14 萬矯正牙齒,才稍微改善。直到接觸趙啟暘醫師的影片與書籍,我才知道,從嬰兒時期就可以預防這一切。我開始回想,若我能早點建立正確的咀嚼習慣,是否就能避免這些問題?這個問題也成為我身為母親時的一個警鐘。
醫學觀點給我強大支持
我先看了趙啟暘醫師的三支影片:
- 《口腔結構專家:讓孩子吃太精緻,後果可能影響一輩子|【初日會客室】趙哲暘 牙醫師》
- 《泰山文化基金會2022照亮心靈─趙哲暘:細嚼慢嚥會呼吸~健康的第一步(上)》
- 《泰山文化基金會2022照亮心靈─趙哲暘:細嚼慢嚥會呼吸~健康的第一步(下)》
影片中,趙醫師以臨床經驗與結構圖清楚說明:咀嚼訓練是預防口呼吸與促進顱顏發育的第一步。他指出,如果在嬰兒時期錯過咀嚼黃金期,將可能導致顏面骨骼發育異常(如暴牙)、鼻呼吸困難、情緒不穩、免疫力低落等問題。
從小錯誤的咀嚼習慣和不當飲食,會造成牙齒上下顎骨與全身骨架系統的不良變化,以及生理與心理的後遺症。食物要能夠在舌頭往上頂的過程中,在咽喉部位產生負壓,才會啟動吞嚥反射,讓食物順利進到食道。咀嚼次數不足會導致顎骨發育不良,狼吞虎嚥與邊咬邊吞會造成上下顎骨發育不良,使舌頭的活動空間不足,導致大舌頭。吞嚥動作錯誤,產生鼻過敏、口呼吸,甚至彎腰駝背,只要從小好好的細嚼慢嚥,用鼻子好好呼吸,就可以預防這些症狀。
接著,我讀完趙啟暘醫師的著作:
- 《顧好牙齒,讓孩子不生病》,遠流出版社,2023年出版。
- 《一根吸管有氧治百病》,方舟文化出版。
同時,我也在博客來買了幾本市面上的 BLW 書籍:
- 《原味太太的寶寶手指食物》,原味太太著。
- 《吃飯超輕鬆,一起BLW吧!:增進手眼協調、感覺統合能力,強化咀嚼能力,促進牙齒、顱顏骨生長,降低過敏,好睡好健康!》,侯政廷著。
這些影片與書籍不只提供了方法,更讓我知道我所堅持的方向,是有科學依據與實證基礎的。
我想給孩子的,是從第一口開始的健康
BLW,對我來說,不只是餵食方式的變化,而是一種對未來健康的預防投資。與其等孩子長大後再補救,不如從第一口就建立對的肌肉使用習慣。每一口食物,不只是進入肚子,也是在鍛鍊未來的呼吸方式、口腔發展、睡眠品質。
我看見的,不只是流行,而是根基
這不只是西方媽媽在做的「流行」,而是有實際醫學與發展心理學基礎的餵養法。BLW 的原則與我一直相信的育兒價值~尊重孩子的發展節奏、建立互信、安全探索~完美結合。
BLW 是信任與觀察的結晶
選擇 BLW 並不等於放任,而是父母學會在旁觀察與守護。當嬰兒穩坐、展現出探索食物的興趣時,我願意放下控制感,給他一個從自己出發的學習機會。這是信任的開始,也是親子之間建立深厚連繫的第一步。
我家嬰兒五個月口呼吸,鼻呼吸是我努力的目標
我看了許多關於呼吸與咀嚼節奏的說明影片,才發現孩子五個月大居然是口呼吸,當我發現到他睡覺時嘴巴開開的,那一刻,我心裡的指針就定了:我執行 BLW 的核心,是為了他能回到正常的鼻呼吸。
我家嬰兒還沒有變回鼻呼吸,但這就是我努力的目標。BLW 的過程就像一條通往健康的緩坡,我一步步陪著他,不是為了立刻看見成果,而是相信未來會因為今天的選擇而不同。
我學會的,不只是餵養技巧,而是一種態度
我也發現許多媽媽在育兒上會陷入資訊焦慮,但對我來說,真正能支持我前行的,是清楚自己在做什麼、為什麼而做。我願意投入時間觀察、學習與陪伴孩子,也願意為了他的長遠健康,在每一次進食中放慢腳步。
那一刻我開始相信,吃飯不只是攝取營養,更是讓他慢慢認識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過程。
👉 如果你還在猶豫要不要走進 BLW,我很推薦你看看 《六個月開始加副食品的心理掙扎》。這篇記錄了我從懷疑到嘗試的第一步,也許你會看到自己的影子。
FAQ:新手媽媽常見疑問
Q1:BLW 真的比較好嗎?
BLW 並非適合每個家庭唯一解,但對於希望孩子從小建立咀嚼能力、口腔發展與獨立進食習慣的家庭,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方式。醫學研究顯示,正確的咀嚼訓練有助於預防顏面骨發育異常與口呼吸等問題。
Q2:咀嚼真的會影響睡眠與呼吸?
是的。根據趙啟暘醫師說法,錯誤的吞嚥與咀嚼方式,可能導致大舌頭、口呼吸,進而影響氣道暢通,導致夜間打呼、睡眠中斷等問題。
Q3:如果孩子還不太會咀嚼,該怎麼辦?
BLW 是一段過程,不是立刻吃飽的手段。重點在於「練習」,可以從軟但有結構的食材開始,例如蒸熟的地瓜條、熟香蕉等,讓孩子先練習用牙齦與舌頭處理食物。
結語:我們都在學習的路上
這篇文章,寫給所有正在思考副食品該怎麼開始的媽媽們。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狀況,每個孩子也有不同節奏。別急著套用別人的做法,也別急著責怪自己做得不夠好。
我從傳統餵食的焦慮中走出來,發現 BLW 不只是育兒技巧,而是一種陪伴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。也許你會像我一樣,一開始懷疑、掙扎,但只要你願意相信、願意調整,那就是最適合你和孩子的路。
🌱 每一天,我們都在一起慢慢長大
養育的路上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一次次的選擇與調整。我們不求完美,只求在每天的觀察與陪伴中,看見孩子與自己的成長。
也許會懷疑、也許會疲憊,但你願意讀到這裡,表示你已經是那個願意用心前行的媽媽。別忘了,我們都不是孤單一人。
下一口飯,下一次嘗試,都是你溫柔而堅定的愛。
📌 延伸閱讀推薦:
《吃蒸熟的香蕉,寶寶竟然吐奶?》
即使做了很多準備,也會遇到讓人驚慌的狀況。這篇記錄了寶寶吃香蕉後突然吐奶的經驗,是我學會信任也學會冷靜處理的重要一課。

相信每一口吃下的食物,都是寶寶探索世界的方式。記錄每一次抓握、咀嚼與微笑,陪你溫柔又堅定地走過 BLW 旅程。信任、口腔發展、自主進食|我們一起長大。